離岸公司這些秘密你知道嗎?
新聞:五部門聯合打擊離岸公司洗錢,此次專項行動是反腐敗國際追逃追贓“天網”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點是對地下錢莊違法犯罪活動,利用離岸公司賬戶、非居民賬戶等協助貪污賄賂等上游犯罪向境外轉移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犯罪活動等進行集中打擊。
離岸公司
注冊離岸公司的手續并不復雜,費用也很低廉。在百度上,目前有多個針對“離岸公司”這一詞條進行競價排名的廣告發布,平均叫價不到7000元人民幣。而其他國家人士(尤其是英聯邦國家)注冊離岸公司的手續和費用更低。
注冊要花多少錢?
記者以希望開立維京群島離岸公司(“下簡稱BVI公司”)的名義,與一家位于深圳的中介公司取得了聯系。對方告知,對于大陸居民開設BVI公司,目前只需要提供這家擬成立的離岸公司股東身份證復印件,并支付6850元,就可以由中介公司出面幫助開立。
記者隨后表示,開立BVI公司的目的,是希望在英國買房。這家中介的王姓小姐隨后稱,如公司的目的就是用于海外買房,她建議開立的 BVI公司最好是“某某貿易有限公司”(xx trading limited.)。
“這樣比較方便在香港設立公司的銀行戶頭,資金也可以更便利地從內地轉往海外。”王小姐說。她還補充稱,如果擔心設立的BVI公司股東信息泄露,她建議注冊的公司用代持的方式規避風險—也就是說,找幾位親朋好友,成為名義上的BVI公司股東,而真正的股東則完全可以隱藏于BVI公司的工商資料外。
賬號設在哪里?
BVI 公司注冊成立后,還牽涉到公司賬戶的開設。王小姐建議,BVI公司的賬號可以開設在香港,如此資金可以更方便地從內地轉移去海外。
“開戶時,最好帶上相對比較熟悉的某種產品英文合同,讓香港當地的銀行相信,這個BVI公司確實在從事貿易業務。”王小姐解釋說。
至于在香港開公司戶頭的方式,對方也提供了多種途徑—可以由BVI 公司派人直接去香港開戶,如不方便,也可以由他們中介公司預約,在內地的匯豐銀行等港資銀行視頻開戶。
資金怎么轉?
最后一步是資金如何從內地轉往海外,據王小姐介紹,這也有多種方法。比如,可以在國內找一家有進出口資質的企業,以看似合法規范的設立貿易合同的方式,將資金以貿易款的方式打到BVI公司在香港的銀行戶頭;另一個方法是利用國內某銀行的創新對公業務,先以國內公司的名義在這家銀行開立賬戶,然后就能通過這家銀行將國內公司賬戶和BVI公司在中國香港的賬戶,進行資金互轉。
如此,這家中介公司事實上可以為客戶提供從BVI公司成立,直至資金轉移到海外的服務和咨詢業務,而客戶只需提供擬成立BVI公司的股東身份證復印件,支付不到7000元的服務費,就能在15個工作日內,擁有一家BVI公司。而一般BVI公司默認注冊資本金為5萬美元,不過由于無需驗資,所以客戶甚至不需要準備5萬美元用以注資,此后,只需每年向維京群島政府繳納不到1萬人民幣的公司運營管理費,就能長期擁有一個BVI殼公司。
王小姐隨后給記者發來了注冊BVI公司所用的兩頁A4資料。文件顯示,只需要簡單填寫申請的公司名、董事和股東基本身份資料,以及聯系方式等,就可全權由中介公司完成剩余的申請工作。而BVI 公司申請成功后,申請者就能得到正式的BVI公司注冊證書、公司章程、第一次股東會議記錄、公章等等重要的公司必備材料。
最后在倫敦這樣的地方買一處高端物業,那么一次交易就能洗白數額相當可觀的贓款。
目前,離岸公司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兩個地區持有的物業,總估價約1220億英鎊。倫敦境內,西敏市內9.3%的物業、肯辛頓-切爾西區內7.3%的物業,以及倫敦城內4.5%的物業,都由離岸公司持有。英國正成為全球非法資金的避險天堂。
“英國正成為全球非法資金的避險天堂”。
這句話出自今年3月初,國際反腐敗組織“透明國際”英國分部(下簡稱“TI-UK”)發布一份名為《腐敗在你的家門口:腐敗資金如何在英國購買物業》的報告。
這份35頁的報告稱,僅在倫敦地區,目前有逾3萬個物業,被匿名的離岸公司購買,而用以購買這些物業的大部分資金,或來源于貪污巨款或逃稅款。
“離岸公司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兩個地區持有的物業,目前總的估價約為1220億英鎊,”TI-UK首席研究員尼克·麥克斯韋在接受《新聞晨報》采訪時透露,“在被警方刑事調查的物業中,離岸公司擁有的占到75%。”
這些離岸公司絕大部分在英屬維京群島、英皇家屬地澤西島、英屬馬恩島等“逃稅天堂”注冊。而在上述地區注冊公司的一大特點是,公司真正擁有人的身份保密,只需由代理人擔任公司股東和董事,因而外界難以知道物業主的真正身份。
此外,尼克表示,雖然TI-UK并不掌握上述被英國警方列入懷疑名單的離岸公司的股東身份,但近年來中國的買家是購買英國新建高端物業的“主力軍”。
記者調查發現,已有多家在英國注冊的華人中介公司,可以為中國買家提供購買英國物業的服務,他們還可為買家提供資金進出中國的幫助,以及指導買家如何通過注冊離岸公司的方式,匿名在英國購買物業。這些中資背景離岸公司的資金來源并不一定非法,但數據顯示,近年來,中資掀起了購買英國物業的熱潮。
避險天堂
在上述報告中,TI-UK稱,他們利用從倫敦土地注冊處及警方反貪部門取得的資料統計發現,僅在倫敦,已有占地3.6平方公里、3.6萬多個物業由海外離岸公司持有。
“這些物業中有大部分是豪宅,”尼克透露,“而在整個英國,我們已查明超過價值1.8億英鎊的物業,涉嫌由海外腐敗資金持有。”
尼克補充稱,他掌握的數據源自英國官方執法部門對非法資金持有物業的一項調查中所披露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報告提到,西敏市內9.3%的物業、肯辛頓-切爾西區內7.3%的物業,以及倫敦城內4.5%的物業,都由離岸公司持有。
上述三區,皆屬于內倫敦區,可謂英國政治經濟版圖核心中的核心。尼克分析認為,之所以非法資金和合法投資均青睞這三個區域,是因為這兩者都在尋找保值的物業,而這三個地區里存在不少英國國內價值最高的房產。
“這就意味著在此三個區域的房地產交易中,如果是以洗錢為目的的話,那么一次交易就能洗白數額相當可觀的贓款。”尼克說。
報告還顯示,自2004年起有144宗英國物業遭警方刑事調查,其中75%由業主秘密透過離岸公司持有,但曝光個案只屬冰山一角。
TI-UK認為離岸公司已成為犯罪集團和貪官用來洗黑錢的渠道—他們只需委托英國會計師開設多家離岸公司,再將“黑錢”通過多次轉賬令人難以追查來源,最后由其中一家公司買入物業,就可以令黑錢看起來是合法的,而據英國法律,物業持有人無須披露身份。
今年初,英國媒體報道稱,有著“億萬富翁街”之稱的倫敦主教大道,3年前的物業平均價為1600萬英鎊,但最近一宗物業的成交額已達3370萬英鎊,較之平均交易價格上漲超過一倍。
尼克進一步對新聞晨報分析了巨額資金流入英國購買物業后的負面影響。
“大倫敦區內乃至英國的其他地區,都會受到房價高企帶來的連鎖反應,對于英國民眾來說,因為離岸公司大手筆買入倫敦物業后,吸引地產商發展高級住宅,導致當地普通民眾無力置業,”尼克說,“更嚴重的是,我們擔心英國未來會出現‘鬼城’,這是由于境外買家在英國購買大量物業,卻不實際居住,這不但導致了當地稅收下降,也會影響商業和社區的工作生活質量。”
“鑒于英國高端物業在交易過程中的漏洞,使得洗錢者經常利用它從事贓款洗白,因此腐敗資金在上述負面影響中很可能起到了作用,即便程度未知。”尼克表示。
而這并非危言聳聽。2013年4月,《紐約時報》旗下《國際先驅論壇報》就曾報道過倫敦的熱絡物業交易。這篇報道描述稱,從2008年開始的五年間,倫敦以外的房產價格下降了10%,但倫敦的房產價格卻上漲了21%,其中梅費爾區的房價大漲30%,世界各地的富豪在這里一擲千金,將房價抬升到了瘋狂的水平,但這里卻成為倫敦最安靜的街區,因為這些豪宅被海外買家用來投資,而非居住。
即便英國法律規定地產中介在交易中必須對物業賣家進行核查,但根據TI-UK的數據,整個2014年,僅有0.05%的懷疑個案是由地產代理舉報的。地產中介實際上應該對物業交易的內容最為了解,但他們因為利益等因素,幾乎很少舉報懷疑個案。
隱蔽的持有人
目前很難估算上述幾個熱門注冊地中,究竟有多少離岸公司被注冊,因為根據當地法令,離岸公司的股東可以自由選擇是否對外公布公司的工商資料。而在事實上,幾乎很少有離岸公司選擇對外公開工商資料。
中國商務部官網曾在2013年援引駐牙買加經商參處的消息稱,英屬維京群島是全球新注冊離岸公司數量最多的地方,比開曼群島注冊公司數量多6倍。這則消息還披露,僅在2012下半年,英屬維京群島新注冊離岸公司就有29225家,開曼群島新注冊公司也有4176家。
根據TI-UK的報告,在前述被稱為冰山一角的144宗被英國官方調查的可疑物業中,有113個的物業持有者并非疑犯本人,而是他/她的近親屬或利益相關者。換言之,大部分可疑物業,以代持的方式規避官方部門的監管。
代持只是離岸公司被用以洗錢和運作腐敗資金中很多“優勢”的其中一個。在其他的“優勢”中,除了前述的公司股東資料,股權比例,收益狀況等信息可以不被外人查閱調取外,還可以用來避稅。
避稅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離岸公司注冊地都只向離岸公司征收年度管理費,不收其他稅款; 二是此前透過離岸公司名義在英國購買物業,還能享受稅收減免。這意味著,英國非但沒能有效防止腐敗資金的進入,還熱烈地歡迎這些贓款在英國買房。
早在2012年,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報道稱,在當時,由離岸公司持有的物業,每年估計會造成英國官方數百萬英鎊的印花稅損失,因為通過離岸公司交易物業的業主可大幅少繳印花稅。當時,英國規定超過100萬英鎊物業,其印花稅以房價的5%計算,但通過轉讓公司股份的方式,印花稅可以減少到0.5%,而由離岸公司持有的物業也可以避繳40%財產繼承稅。
這則報道援引專家的計算稱,由離岸公司持有物業造成的印花稅損失總額大約在3-5億英鎊,遺產稅的損失總額在13億英鎊。
此后,英國當局大幅提高了離岸公司持有物業的繳稅額度,使得目前通過這一方式在避稅方面的優勢已近乎喪失殆盡,然而,新稅收法令無法約束離岸公司背后的資金是否來源合法,也無法為查明離岸公司背后真正的持有者提供幫助,這使得離岸公司至今仍在英國持有購買物業。
中資的懸疑
總部位于倫敦的全球性房地產咨詢公司(Knight Frank),巧合地在TI-UK發布上述報告的同時,也發布了一份最新的統計報告。根據這份報告,2014年中國買家在倫敦100萬英鎊及以上的豪宅購房交易中占了11%,遠高于2012年的4%。第二大群體俄羅斯買家的可比數字為5%,但這一比例已經多年基本未變。
盡管沒有數據表明,在整個2014年中,到底有多少中國資金利用離岸公司的途徑在英國買房,但新聞晨報記者從多個從事英國房地產中介的公司處獲悉,注冊離岸公司買房,目前仍受來自中國的資金所青睞。
“利用離岸公司購買個人房產不會有稅務上的優勢,除非持有物業數量較多,”某個華人開設的英國置業官方網站上寫道,“但是離岸公司可使買家避免暴露身份。”
新聞晨報記者隨后與這家在倫敦開設的物業中介取得了聯系。該公司彭小姐介紹稱,雖然從4月6日起,英國將對海外房地產投資者征收18%-28%不等的資本利得稅,但她還是認為在英國投資房產的增值空間很大。
“舉例來說,4月份后,房子買進來如果是100萬英鎊,過幾年賣出價是150萬英鎊的話,政府將對增值部分的50萬英鎊征收18%-28%這一區間內的資本利得稅,”彭小姐解釋,“但倫敦未來幾年將大規模翻新基建,因此房價升值空間并不小。”
彭小姐還稱,目前海外投資者使用BVI公司名義在英國買房,就避稅而言已沒有優勢,但仍可在房子轉讓給實際投資者的子女時,利用變更BVI公司股東的方式,避繳40%的財產繼承稅。
此外,彭小姐還表示,目前主流的針對華人在英國買房的地產中介,都不會向客戶收取任何費用,而是從房地產開發商處抽取傭金。
去年10月被判死緩的原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張曙光,被查明其和女兒在維京群島成立一家名為East Asia Group Trading 的離岸公司,并皆擔任公司股東。這家離岸公司被認為系張曙光與賄賂者之間用來進行利益輸送和購買物業的主要平臺。
香港咨詢機構亞太風險公司董事朱利安·羅素評論說,雖然本質上擁有離岸公司并不違法,但是存在利用公司來收受賄賂的風險。
而對中國的一些普通商人來說,離岸公司更是被他們用來轉移國內資金,用以移民及在海外購買物業的絕佳平臺。
記者調查發現,2011年10月,在浙江就存在著為當地商人開設離岸公司的投資咨詢公司,這些公司幫助客戶將國內資金轉移至香港,并利用香港沒有外匯管制的特點,進一步將錢款流向世界各地。
另一種方法更為隱蔽—國內商人先注冊離岸公司,指使自己在國內的公司,與離岸公司簽訂合同,讓離岸公司為國內公司提供技術服務,這樣以“傭金”的名義,可以轉移外匯去離岸公司。
堵不住的漏洞
事實上,早在十年前,時任商務部研究員的梅新育,就領銜起草了一份名為《離岸金融中心成為中國資本外逃“中轉站”》的報告。報告中稱,“離岸公司為腐敗分子、不良商人提供侵吞國有資產和公眾財產的途徑”。
這份報告公布后,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時任副總理黃菊分別做出批示,要求金融管理部門盡快提出解決辦法。此后,被稱為“75號文”和“10號文”的兩份文件分別在2005年和2006年出爐,要求居民設立或控制境外特殊目的公司之前,應持一系列材料向所在地外匯分局、外匯管理部申請辦理境外投資外匯登記手續,以及堵住了境內企業注冊離岸公司進行返程收購的漏洞。
不過在2014年1月,一個國際組織發布了關于中資離岸投資者的報告,其中稱有2.2萬名內地及香港的離岸投資者在維京群島設立離岸公司。在這些投資者中,有各類知名企業的創始人、老總,還包括數位目前正在獄中服刑的中國政商界人物,如曾經的上海首富周正毅等。
TI-UK承認,以離岸公司名義購買倫英國物業,并不直接等同于這些公司的資金來源非法。但是尼克說,英國目前針對房地產交易的法規中,缺少對買家身份的核查,這使得非法資金進入英國購買物業的風險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