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理L-1簽證移民需要具備哪些常識?

聽和國際 - 聽和(北京)國際商務咨詢有限公司 - 銷售經理
第一,家常話題在談判中的比重
在中國與客戶交流是走溫情路線。常常是由嘮嗑嘮家常開啟話題隨后再進入正題,比如:
您最近如何?妻女可好?吃的可好?……由此引申開去聊了一個多小時,恨不能直入聲淚俱下或把酒言歡之地了,眼看時間就要到了,最后花個十來分鐘甚至更短時間,大致說一下有這么一單生意愿不愿意合作,對方連連應和沒問題這事咱們再細聊!更甚者咱們晚上酒桌上見吧!
能在與客戶的交流中經常進入上述模式的人,會被認為是已經深得這位客人的心,之后談成這單生意差不多都是十拿九穩。而美國文化中的商務洽談,還是以業務為主、家常為輔,家常話題完全是用來"中場休息"、活躍氣氛的。
第二,個人關系與事業敲門磚
中國社會就是一個復雜的關系社會。相較于美國社會"只要按照規矩辦事就可以辦成",在中國"關系決定一切",在中國商務人士如果沒有"對口"的人際關系恐怕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是一籌莫展,更別提那些處處可見的、由于不小心得罪了誰,而被故意使絆子的慘劇了。中國講求人脈。所謂脈絡是四通八達、貫通全身的,打通了各個行業的人脈,就可以如魚得水、如龍在天——源源不斷地獲得商業機會、名利雙收——而這一切的前提是充分發揮個人魅力、投其所好,建立并維護廣泛而良好的私人關系,與個人的業務水平未必直接相關。
在美國講求的是"Networking",《大英百科全書》給出的解釋是"Networking, also called professional networking, the development, maintenance, or use of social or professional contacts for the purpose of exchang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or services",不難看出"networking"這個詞更多地還是指,通過商務正式或者非正式社交場合,去認識與自己業務相關的人,得到輔助的機會。在美國,只要自己實力夠硬,就算與對方沒有私人關系,也可由于業務相關和優秀的業務水平而獲得賞識、輕松建立人脈。
第三,會議預約的差異
美國的商務文化對于會議的計劃非常仔細。日程表上的會議會細化到每半個小時為單位并嚴格遵守。一般在實際會議之前的2-3天預約比較禮貌,如果提前很早預約好的會議,會議召集者也會在實際會議的提前幾天提醒與會者,而與會者也會自行設置會議提醒保證準時。
而在中國除了大型正式會議前,秘書會提醒老板準時開會之外,其他小型商務會議都是比較隨意的,對于時間的計劃并不太嚴格。很可能有時候說,周一下午見面,大概也就敲定了會議,有時候提前一天提醒對方明天下午一點可以嘛?似乎通常也都是可以的。
第四,會議開始時間的差異
在中國,對于時間的遵守比較隨意,常常到了會議開始時間,與會者只出席了不到一半人數。會議的結束時間更是隨性而為,并且與會者在互相非常熟悉的情況下對待彼此相互都會比較隨意,早來晚來、聊到興起,時間都是浮云。在團隊中如此,與客戶洽談亦如是。我們不妨把原因都歸結在大城市擁堵的交通和七拐八拐迷路了的問題上吧,遲到神馬的實屬無奈啊
在美國,如果沒有非常特殊的原因,會議時間是嚴格按照預定計劃執行的。經常不遵守時間安排的人通常會被視為不夠專業、能力不足。即便是互相非常熟悉的業務伙伴,也會非常尊重彼此的時間,專時專用,希望充分甚至高效地利用預定好的時間找到解決方案、推動項目進展。慢著憋走,即便如此燒腦細胞地思考著碰撞著思想的火花,我還有話沒有說完啊喂!那個點子真的很好啊!讓我再解釋一下唄!——對不起時間到,咱下回再約。
第五,信息保留與傳達關系間的差異
在中國,人們的思維方式就像寫散文寫小說,形散神不散地喜歡用多種方式、反復強調、跌宕起伏、迂回曲折地表達同一個或者類似的想法,更有甚者對夸張和比喻無所不用其極地"曲線救國"。很可能與對方交流了大半天,看著對方手舞足蹈、眉飛色舞、口若懸河,最后發現對方實際想說的話用簡單一句話就可以精煉地概括出來,這讓人無比銷魂的領導和客戶們,"你們造嗎,為直都,黑特油!"
美國人的思維方式就比較簡單直接,甚至還會很注意隱私或商業機密地有所保留,就像寫議論文或者說明文,將可能復雜的事情以盡可能簡潔直白的語言描述清楚,這樣即節約了口水又節省了時間,真是一箭雙雕啊~從洛克的"語言范疇論"到沃爾夫的"語言決定論",認為語言的特點會影響思維模式。英語里簡單的一個"set"就表達了464種含義,像博大精深的中文這樣表達方式如此多樣,難道也只能永遠靠山寨發家了嘛?!
第六,高語境與低語境的差異
中國文化屬于高語境文化,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重視"語境"甚過"內容"、注重建立社會信任、高度評價關系和友誼。人際溝通是含蓄而敏感的。因此在商務社交過程中,需要時刻保持注意力集中地努力感知對方在語言之外的玄機——他想要通過語境和非語言(例如神態、手勢、姿勢)表達的真正含義是什么,以了解對方真正的需求。而與客戶溝通的時候也要三思而后行地動之以情。
美國文化作為低語境文化,則正相反。所說即所想。從這個角度來說,反倒是交流起來輕松很多呢。因此在美國的商務環境下需要與對方坦誠相待地曉之以理。
第七,口頭承諾的可信度和兌現程度
商務會議一般都以口頭承諾的方式表示合作意向甚至達成初步協議。客戶口頭承諾的可信度以及在何種程度上得到兌現,在中美商務中也是有差異的。
在國內商務會議中,客戶的很多口頭承諾是帶有水分的。比如同是客戶答應了這個月會考慮使用某款產品,在國內的商務洽談中,無論是出于情面的客套還是認真地考慮,人們都會比較輕易地表達自己的初步意向,而真正判斷一單生意做成了,還需等到最后真的簽署合同才算是塵埃落定。在美國更講求信譽,一諾千金,說到的基本上都會做到,因此表達的意向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謹慎回應。所以大家在美式的會議中,可不要輕易給出承諾哦,往往事后如果反悔會付出很大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