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Zone),是指在主權國家或地區的關境以外,劃出特定的區域,準許外國商品豁免關稅自由進出,實質上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關稅隔離區。典型的如德國漢堡港、臺灣高雄港、新加坡樟宜等。
單從貿易的角度來看,自貿區可以承擔貨物加工、存儲、展覽、集拼、分撥等貿易職能。新加坡港在世界貿易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因為東亞和遠東地區與非洲和歐洲之間的貨物往來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從運輸成本角度看,大型船只的平均運費較低,貨主都希望用大船裝運,導致船上貨物的目的地往往不單一,而且許多港口不能停靠大型船。因此船東往往選擇分段運輸,先用大型船裝到一中轉港,然后再經過分撥后分別運往目的港。因為新加坡距離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朝鮮、臺灣、香港、澳門、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幾乎是等距離。而且又是大型船的必經之地,再加之新加坡又是自由貿易港,轉船沒有手續和稅賦。所以,它自然就成為轉口貿易的首選中轉港。新加坡由此成為物流中心,進而又產生了對金融的需求,加上當時的美元大量流出美國的宏觀背景,新加坡的自由港和離岸金融中心地位迅速確立。
與新加坡相比,上海成為轉口貿易中心的地緣優勢是一直存在的:不僅距日本、韓國、朝鮮、臺灣、俄羅斯遠東是等距離,而且距離比新加坡近上千海里,意味船只可以少走上千海里,運費就更低。而且上海還有新加坡所沒有的優勢,就是有兩條大河(長江和京杭大運河)貫通北京杭州和上海重慶。還有鐵路、公路覆蓋到全國所有的地方。而且上海自身的建設也需要大量貨物,所以她不會像新加坡那樣幾乎是純粹的中轉港。運抵上海的貨物起碼有一多半是不需要轉運出去的。這就是說,把上海作為中轉港口,較新加坡具有一定優勢。
然而,作為進一步推進改革的試驗區,上海自貿區的定位要遠超 “加工+轉口貿易”的范疇,服務業和金融業不僅僅是作為“加工+轉口貿易”的基礎和補充,而是整個自由貿易區的核心發展內容之一。從促進人民幣國際化、資本賬戶開放等金融改革的角度來看,上海是全球第一個以"自由貿易試驗區"來倒逼國家金融改革的試驗。因此,我們在研究和探討自貿區的未來發展時,離岸金融是重要視角。
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是上海自貿區承擔的重要智能。一國貨幣的國際化——成為貿易結算貨幣和國際儲備貨幣的需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可獲得和被接受,因此需要資本項目開放和推動國際貿易和投資體系中的人民幣定價權。中國目前匯率形成機制不完善,國內利率市場化未完成,因此資本項目開放的條件并未成熟。這種背景之下,政府希望同國內金融改革一道,同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主要從兩點入手:一是推進人民幣的境外沉淀,二是建立人民幣流轉的離岸中心,這便是上海自貿區的使命所在。上海自貿區成立以后,在自貿區和境內之間仍將實行資本管制,分賬管理。
從現有的案例——香港來看,境外人民幣的沉淀主要依靠推進人民幣貿易結算和與其他主權國家進行貨幣互換,另外也同步推進人民幣境外投資。但是由于境外低利率的環境,金融產品較少,資本管制等原因,人民幣境外投資發展較為緩慢,因此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是境外人民幣沉淀的主要方式。在境外沉淀的人民幣不僅有交易性需求(如貿易結算),同樣有保值、增值、兌換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在與中國經貿聯系緊密的地方開展離岸人民幣業務,發展金融市場,提供離岸人民幣產品,并開放資本項目通道形成一個讓人民幣走出去再流回來的循環。同時建立離岸外匯交易中心,形成人民幣離岸匯價,倒逼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完善。離岸金融中心首先是形成一個人民幣的“蓄水池”,在滿足貿易結算需求的同時,讓流出去的人民幣實現保值增值,并且部分打通離岸和在岸市場,實現有限的互聯互通,允許資金在一定的范圍或者限額內相互滲透。可以預見,未來在與上海自貿區,各類人民幣投資產品將會相繼出現,通過RQFII等形式實現人民幣回流也將是常態。我們以香港為參照,統計了目前香港離岸人民幣的投資渠道,希望可以對部門未來業務的開展有所助益。
離岸中心
也叫離岸金融中心,是指任何國家、地區及城市,凡主要以外幣為交易(或存貸)標的,以非本國居民為交易對象,其本地銀行與外國銀行所形成的銀行體系。通常各國的金融機構只從事本幣存貸款業務,二戰后,各國金融機構從事本幣之外的其他外幣的存貸款業務逐漸興起,有些國家的金融機構因此成為世界各國外幣存貸款中心,這種專門從事外幣存貸款業務的金融活動統稱為離岸金融(offshore finance)。
歐洲美元市場就是一種典型的離岸金融中心,它是一種自由交易、不受管制之自由的國際金融市場。
離岸金融中心以歐洲美元市場為例,它是一種非常典型的離岸金融中心,它是一種自由交易、不受管制之自由的國際金融市場。離岸金融業務是屬于批發性銀行業務,存貸款金額大,交易對象通常是銀行及跨國公司,其業務通常為引進外來資金,再將資金貸給外國。個人投資者也可以通過機構進行投資。
機構從事本幣之外的其它外幣的存貸款業務逐漸興起,有些國家的金融機構因此成為世界各國外幣存貸款中心,這種專門從事外幣存貸款業務的金融活動統稱為離岸金融(offshore finance)。也就是說,任何國家、地區及城市,凡主要以外幣為交易(或存貸)標準幣的,以非本國居民為交易對象,其本地銀行與外國銀行所形成的銀行體系,都可稱為離岸金融中心。
基本簡介
目前比較著名的離岸金融中心有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馬恩島、巴哈馬群島、百慕大群島、西薩摩亞、安圭拉群島等等。
離岸公司與一般有限公司相比,主要區別在稅收上。與通常使用的按營業額或利潤征收稅款的做法不同,離岸管轄區政府只向離岸公司征收年度管理費,除此之外,不再征收任何稅款。除了有稅務優惠之外,幾乎所有的離岸管轄區均明文規定:公司的股東資料,股權比例,收益狀況等,享有保密權利,如股東不愿意,可以不對外披露。另一優點是幾乎所有的國際大銀行都承認這類公司,如美國的大通銀行、香港的匯豐銀行、新加坡發展銀行、法國的東方匯理銀行等。“離岸”公司可以在銀行開立賬號,在財務運作上極其方便。
這類“離岸”地區和國家與世界發達國家都有良好的貿易關系。因此,海外離岸公司是許多大型跨國公司和擁有高額資產的個人經常使用的金融工具。
歷史發展
歐洲美元市場是一種典型的離岸金融中心,它是一種自由交易、不受管制之自由的國際金融市場。離岸金融業務是屬于批發性銀行業務,存貸款金額大,交易對象通常是銀行及跨國公司,而與個人無關,其業務通常為引進外來資金,再將資金貸給外國。
而歐洲美元離岸市場產生并非人為力量之結果,而是國際上的政治與經濟因素促使自然生成。如在冷戰時期,東歐國家為了免遭美國的監管,不愿把美元存于美國而存于歐洲銀行,還有70年代的石油美元也是如此;二戰后美國的援助計劃、對美貿易順差,使得大量美元外流;美國金融市場的管制,使得美國本土的利率、匯率、信用、貸款方式等方面都競爭不過管制少的歐洲金融市場等。
20世紀70年代,由于國際貿易、投資擴張與石油支出的增加,各國的貨幣與信用需求得到了快速的擴張,而歐洲離岸金融市場的高效率運作正好適應了這種信用需求的擴張。如具有彈性的多元化的利率結構,能夠調和不同貨幣、不同期限的資金供需。在此段期間,無論是短期(一年以內)資金交易的歐洲貨幣市場,還是長期資金交易(一年以上)歐洲債券市場,都得了迅速的發展。目前,倫敦之所以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匯交易中心,就在于倫敦擁有全球最為活躍的美元離岸交易市場,倫敦的美元交易量較之美國本土還要高。
總結:
上面的內容部分有些專業,總結一下就是說,自貿區是這樣一個概念,先要有一個自由港(香港,新加坡等),物流帶動制造業,消費和金融等,最后升格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升格之后實業可能就被相對弱化了。本次自貿區的改革,中央政府所圖非小,希望自由港建設和金融中心建設齊頭并進,讓上海重現遠東金融中心的榮光。原因如上所述,我們面臨著一場貨幣戰爭,只有上海有資格成為這場戰爭的陣地。
從本次自貿區的進展來看,監管推動離岸金融設施的力度很大,產權交易中心,期貨交易中心,資產管理公司等都已入駐,總體方案也包含了鼓勵境外投資平臺設立的內容,描繪了政府較清晰的愿景。從資產管理業務投資標的的角度考察,區內產權交易,期貨交易,境外股權投資母基金,保險產品,航運運價指數衍生品,倉單融資等都有很大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