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廣交會成交情況分析

作為外貿出口的“風向標”,廣交會連續多屆承受著電商和專業展的沖擊,今年廣交會再度強調發力創新轉型。而一些研究外貿趨勢的券商如民生證券等業內分析師告訴南都記者,目前制造業在電商沖擊下,話語權轉移至用戶,利潤分配向下游轉移。這些調整既有危亦有機。
“廣交會成交怎樣主要還是要看全球經濟發展環境,比如新興國家一方面自身經濟不太穩定,另外產品結構也有類似重復,這意味著我們制造業還是要提高產品競爭力,”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貿易研究中心主任陳萬靈這樣告訴南都記者。而不少廣東中小參展商就告訴南都記者,僅僅來參加廣交會遠遠不夠,必須在品牌、設計、渠道上下工夫。
歐美仍是成交主力,專業買家減少
據參展商透露,此次廣交會歐洲客商沒有顯著增長,來自非洲和亞洲的客商的數量則顯著增加,其中亞洲采購商比例占到50%。另外,專業買家數量有所下降,以批發商、超市等雜貨商居多。
不少參展商表示,首日訂單總量大幅增長,在建筑材料和電子領域尤為突出。歐派、格蘭仕等大型企業有關負責人也介紹,來自歐美的訂單還是比較穩定的,預計可實現輕微上漲。
A siaO pertations總裁安迪·尼爾森在廣東從事家具外貿十余年,他告訴南都記者,這幾年中國加工業淘汰率非常高,好在企業加強了與世界先進團隊的交流,這幾年陣痛期,也在搞研發求合作,事實上在廣交會上能看到明顯變化,不過這種變化還需要更快、更徹底。
非洲參展商相對沒有那么“苛刻”。一位非洲參展商告訴南都記者,中國商品還是具備“物美價廉”的品質,這幾年來在非洲非常受歡迎。
輕工工藝館二期成交總結顯示,到會采購商數量較上屆有所下降,直到二期第三天客流量才有所回升。不少企業反映,到會采購商雖仍以歐美客戶為主,但來自俄羅斯、巴西、東盟等新興市場的采購商有所增長。同時,采購商多以老客戶為主,新客戶大多處于觀望狀態,在廣交會上不會輕易下單。
不少地方團表示,傳統和新興市場要一齊發力,實現平穩增長。南都記者從安徽交易團獲悉,一期該團累計實現成交13.1億美元,與114屆相比增長4.3%。一期寧波團累計淘金7.6億美元,家用電器、照明產品、電子電器等分列成交產品前3位。另外,制造業大省江蘇團二期共組織452家企業參展,展位數1032個,全團累計成交18.78億美元。
“一些質量好、檔次高的名牌產品、特色產品、科技含量高的新產品比較受境外客商青睞,成交價較去年同期略有提升,”上述交易團這樣介紹。
從展館現場反映看,廣交會二期相比一期略顯冷清。廣州團以外貿為主,歐美仍為主成交市場,成交額超1億美元,占總成交額的67.06%,而新興市場成交喜憂參半,其中大洋洲成交額643.77萬美元,比上屆增長29.42%,非洲成交額503.36萬美元,比上屆下降14.62%,這次展會廣州團累計成交超過1.5億美元,與上屆基本持平。
“薄利”模式難以為繼,科技含量成新寵
受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等因素影響,小商品、玩具等勞動密集型輕工產品成交不甚理想,傳統行業產品利潤薄,受到的沖擊更大。部分企業反映,海外市場需求緩慢復蘇,前景尚不明朗,競爭更激烈,外貿生意難做但也能做。
外貿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出口增長有所放緩,不少參會企業表示,訂單很難一下子敲定,很多采購商會說“再考慮一下”。在失去傳統勞動力優勢的情況下,企業十分清楚,只能通過品牌、設計、渠道來保持競爭力。
廣州友明皮具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文虎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身邊不少長期倚靠“薄利多銷”的同行都已經在壓力之下改行,而自己的生意也在逐步轉向線上線下聯手。對于廣交會,他認為“現場是一個意向型交流,之后多層次逐步洽談了才會談到實質性的訂單。現在的廣交會只是一個客戶培養的平臺和新老客戶交流的場所。”
企業反映,今年用工普遍出現10%至20%的缺口。相比之下,砸入大成本樹立品牌的成熟企業優勢較為明顯。專門申請了品牌展區的大型企業明顯信心十足。
“出口企業對未來市場預測穩中向好,超六成企業在手訂單數量增長,多數企業預期二季度出口形勢穩中趨好,”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在本屆廣交會上的調查顯示,從成交看,品牌展區占了五成,美的、志高、海爾、格蘭仕、海信集團、海信科龍和新寶等多家公司成交額均破4億美元。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只有不停地“推陳出新”,才能守住利潤。江蘇一家毛紡公司就在廣交會上推出最新研發的“優亮”面料,兼具多種功能并不乏時尚元素,叫價比同類產品高出20%。旁邊一家同行企業沒有實力拿出高額研發經費,但公司以多元化產品模式瞄準新興市場,主打中東、南美等國家,“快周轉”模式也有見效,年均保持30%以上的出口增速。
種種跡象顯示“薄利”模式難以為繼,而高科技含量產品成為新寵。
舉例而言,一些充滿創意的新產品展柜人氣較高,比如可以自動衡量的油壺、可以控制用量的鹽瓶等。參展商透露,這些有奇思妙想又兼具實用功能的產品成為企業重要的利潤來源。
一位國外采購商就告訴記者,其對商品的認證情況非常看重,如果具備綠色標志或國際認證,那么只要產品符合需求,價格高點也可以接受。
民生證券發布報告表示,看好集中亮相廣交會的智能家電,有關出口呈樂觀預期。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家電行業發布的報告顯示,預計2014年在國內外需求穩定的背景下,新的貿易渠道方式正在發揮作用,家電出口行業“穩中有升”的態勢或將延續,出口年增速預計將接近或超過10%。
廣交會電商平臺改版
“名片很快就派完了,但是明顯感覺到沒有什么用,”不少參加廣交會的參展商這樣抱怨。在電子商務的沖擊之下,廣交會所代表的傳統交易模式正在受到挑戰。實際產生的訂單在不斷減少,這于中小企業而言意味著廣交會的吸引力開始削弱。一些中小企業已經對廣交會失去興趣,甚至開始倒賣展位。
廣州科勒爾制冷設備、芬尼電器有限公司都曾是廣交會的擁護者,但今年都沒有出現在廣交會展館。前者表示今年決定不來的原因是“B 2B這種形式存在很多年,實際上已經很難有太大的提升”。
而芬尼電器總經理左向前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網購已然成為一種時尚,家居行業將繼續朝著網絡營銷的模式發展。而芬尼電器已全面采用電子商務模式,同時借助其他合作平臺進一步進行網絡推廣。
試圖嘗試與電商結合的參展商不在少數。廣交會上不少中小企業直言,開始把關注點轉向電子商務。不少公司的展位上都張貼著二維碼,這個鏈接可以把客戶直接帶到公司網址或公司所在的阿里巴巴官網。據一家衛浴企業負責人介紹,其客戶來源的20%都是線上渠道,并且客戶數量呈逐年上升。
這股電商風潮也影響了廣交會的主辦方。而為了爭搶電商先機,廣交會電商平臺也在今年做出重大改版,由過去的封閉式注冊調整為開放式注冊,面向全球采購商開放注冊,而不僅僅是參加廣交會的采購商。
而不少制造企業已經試圖摒棄傳統的中介和外貿代理商,試圖利用互聯網及電商平臺實現與客戶的對接。阿里巴巴、環球市場集團等中介平臺,都接受到了大量的合作方,利用平臺資源給制造業主帶來更廣闊的客戶資源。環球市場集團有關負責人向南都記者表示,“這就是打造了一個‘永不落幕的廣交會’。”
艾瑞咨詢集團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過去3年來,跨境電商復合年均增長率達到31 .1%,遠遠高于線下傳統外貿交易增幅。這個趨勢也促使決策部門關注到這一領域,并將其作為外貿轉型突破的途徑之一。
“業內一直在嘗試電商渠道擴展市場。不過電商的價值需要客觀對待,廣交會面對面的交流和電商渠道應該并存,”參展商劉文虎告訴南都記者,去廣交會相當于一次廣告的宣傳和投放,產品交易還是依托老客戶的交易和信譽來維系。